1月初新發現的主帶彗星P/2010 A2(LINEAR)因其所在的位置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,引起它究竟是彗星還是小行星的爭議,加州大學天文學家David Jewitt等人迅及申請到哈柏太空望遠鏡觀測時間;經哈柏於1月25日與29日觀測後,拍攝到核心附近有X型的碎片分佈,以及分佈其後的碎片流跡,一般的彗星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,顯示這的確是一場因2顆小行星迎面互撞所造成的事件,而被天文學家首度直接目擊。

 

2010年年初發現的第2顆新彗星P/2010 A2(LINEAR)是第5顆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(main asteroid belt)中發現的彗星,這類彗星被歸類為「主帶彗星(Main Belt Comet,MBC)」。這類主帶彗星的發現,再度挑起原本就已爭議不休的「小行星與彗星究竟是否為同一類天體?」問題。

 

P/2010 A2(LINEAR)彗星是美國位於新墨西哥州的LINEAR計畫望遠鏡於2010年1月7日發現的新彗星,發現時亮度僅20等,環繞太陽一週約3.4年。在P/2010 A2發現後不久的觀測結果顯示,它的軌道比較不像彗星,而是比較像小行星;此外,噴出的物質一路向外延展擴張,卻找不到確定噴發處。

 

1月14日,天文學家利用卡納利群島的Nordic光學望遠鏡進行觀測,發現了一些完全意料之外的事,他們在O2010 A2以東約2角秒之處發現一個小行星,且移動方向速度都與P/2010 A2一致。

 

此外,這顆「彗星」的彗髮完全沒有特別集中的中心點,看來就像一條向外延伸約17萬7000公里長的塵帶,之後又再利用10.4米的大加納利望遠鏡(Gran Telescopio Canarias,GTC)觀測到這些噴出物質漸漸變淡,因此天文學家認為這些物質很可能是因為天體互撞所造成的結果,但不能完全確定。

 

哈柏(Hubble Space Telescope)以3號廣角相機(Wide Field Camera 3,WFC3)觀測這顆小行星時,它距離太陽約3億公里及1億4000萬公里。根據哈柏的觀測資料,碎片主要由灰塵與碎石所組成,缺乏氣體,推測應是近期才從核心拋出的。原本散成一片的碎片,一部分受到太陽陽光的輻射壓影響而被反向推回,形成像是彗尾一樣的帶狀,這個帶狀塵埃中也因輻射光壓的影響出現直線狀條紋。

 

至於碎片中有許多同步移動的塵埃團,很可能來自不可見的微小天體。此外,P/2010 A2的主要核心直徑約140公尺,核外有一圈塵埃環,類似彗星的天體從未出現這種現象過。

 

小行星撞擊通常非常劇烈,因為它們運行的速度超過每秒5公里,大約時速1萬8000公里,比來福槍的子彈還快5倍,因此P/2010 A2的主核應該是這個超高速撞擊事件的生還者。

 

P/2010 A2的軌道特徵符合小行星帶中的花神星族小行星(Flora asteroid family),因此它很可能也是數百萬年前另一場撞擊的殘骸之一。天文學家認為,這類小行星撞擊所產生的碎片與灰塵,很可能是分佈在太陽系黃道面附近的黃道塵雲(zodiacal cloud)的來源。

 

截至目前為止,天文學家已經在小行星帶中發現5顆主帶彗星,包括133P/Elst-Pizarro;天文學家一直到2006年才將這些彗星歸類為長週期彗星(來自太陽系邊緣的歐特雲區)、短週期彗星(來自海王星軌道以外的古柏帶)之外的第3類彗星。其中133P的行為的確很像彗星,其彗髮等特徵都是因表面冰狀物質揮發造成的;其他的MBC則可能是小行星互相撞擊或是小行星表面有不穩定的活動所造成的。

更新日期:2010/02/04 10:51

來源:NOWnews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s4914pa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